全校師生:
為進一步增進校內外學術交流,,拓展校內師生學術研究視野,,促進學??蒲袆?chuàng)新氛圍,,我院定于2022年12月10日-11日在線舉辦第77-80期高原科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系列學術講座,,歡迎屆時參加交流。
77期 |
主講題目 |
主講嘉賓 |
講座時間 |
入會方式 |
1.黑洞輻射的自發(fā)機制 |
曾定方教授 (北京工業(yè)大學) |
12月10日9:00-12:00 |
騰訊會議 4230843643 |
2.漫談對拉機 |
劉翔教授 (蘭州大學) |
3.銀河系內羥基脈澤的觀測與研究 |
喬?;ǜ毖芯繂T(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
78期 |
4.雙錐對撞點火中的量子簡并動理學物理 |
吳棟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 |
12月10日14:00-17:00 |
騰訊會議 914712995 |
5.黑洞X射線雙星的計時和光譜特性 |
游貝副教授 (武漢大學) |
6.活動星系核的連續(xù)反響映射 |
郭恒瀟副研究員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 |
79期 |
7.神秘的宇宙—光明與黑暗 |
王雯宇研究員 (北京工業(yè)大學) |
12月11日9:00-12:00 |
騰訊會議 4230843643 |
8.最大暖黑洞:一種新的極端黑洞 |
王永強副教授 (蘭州大學) |
9.利用空間引力波探測器對宇宙弦隨機引力波背景的限制 |
李瑾教授 (重慶大學) |
80期 |
10.波導QED中的單光子傳輸 |
孫雪健副教授 (周口師范學院) |
12月11日14:00-18:00 |
騰訊會議 8450023941 |
11.從布朗運動淡到生物大分子的有序運動 |
徐會娟副教授 (河南工程學院) |
12.微納光學系統(tǒng)的手性量子光學 |
劉文曉副教授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
13.非厄米物理學基本理論和前沿進展 |
寇謖鵬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 |
主辦單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 高原科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院 承辦單位:高科院“高原天文及理論物理研究”團隊 |
1.曾定方,,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3-)2007年3月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專業(yè),,獲理學博士學位并加入北京工業(yè)大學理論物理系。研究興趣涉及但并不局限于黑洞物理學,、規(guī)范引力對偶性,、宇宙學等。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
2. 劉翔,蘭州大學教授,、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強子物理研究,。 2000-2006年就讀于南開大學理論物理專業(yè),先后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術委員會評選為2008 年“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之一,。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獲高能物理學會第四屆“晨光杯”青年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隨后受葡萄牙科學技術基金會(FCT)資助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University of Coimbra)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目前,,他已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D》(Physical Review D),、《物理快報B》(Physics Letters B),、《歐洲物理雜志C》(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等物理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280多篇研究論文,其中發(fā)表于美國物理學會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系列的論文有170多篇,,并受邀為《Physics Reports》撰寫長篇綜述,。其研究成果被引用一萬多次,對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實驗中的強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他是十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并以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他注重教學與科研相長,,主講的《粒子物理》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他重視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其研究團隊斬獲了蘭州大學首屆研究生“十佳導學團隊”,,獲得了“2021年度甘肅省研究生教育優(yōu)秀導師”,其培養(yǎng)的博士研究生中先后有四人獲“甘肅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在其研究組奮斗過的青年才俊中,,既有活躍在國內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才俊,也有立志服務祖國西部的學術骨干,。
3.喬?;ú┦慨厴I(yè)于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和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雙博士學位),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射電天文中天體脈澤觀測研究工作,。曾擔任天馬望遠鏡特聘青年研究員,西部之光青年學者(B類),。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已經(jīng)以一作以及合作者身份在ApJS、ApJ,、MNRAS等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8篇,,在銀河系內羥基脈澤的觀測和研究工作上具有重要的貢獻。2021年出版一本譯著《仰望星空》,。
4.吳棟,,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陽陽青年學者,。2015年,于北京大學獲得等離子體物理博士學位,2015年-2021年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和浙江大學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以及特聘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慣性約束聚變以及高能量密度物理,,尤其擅長宏觀尺度稠密等離子體的動理學理論建模和數(shù)值模擬,。開發(fā)完成了國際上首套宏觀尺度量子簡并等離子體動理學數(shù)值模擬程序LAPINS,在強激光強流帶電粒子與稠密等離子體相互作用以及慣性約束聚變中的量子簡并等離子體的動理學研究方面取得創(chuàng)新和突破,,形成了研究特色,。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發(fā)表一作或通訊作者論文超過30篇,獲得首屆國防基礎科研核科學挑戰(zhàn)專題高能量密度物理領域“科學挑戰(zhàn)英才”稱號,,提出的包含等離子體屏蔽效應的韌致輻射模擬方法被英國華威大學EPOCH程序采用,,獲得的高馬赫數(shù)量子簡并等離子體對撞研究成果被應用到“雙錐對撞點火”基準靶設計中。
5.游貝,,武漢大學物理與科學技術學院天文系副教授,。201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博士學位。2014-2017年,,在波蘭哥白尼天體物理中心(Nicolaus Copernicus Astronomical Centre)開展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職武漢大學。曾主持國自然青年,、面上基金,。主要研究領域為活動星系核與黑洞X射線雙星中的吸積盤-冕物理過程,以及黑洞自旋的測量,。2021年,,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fā)表了科研成果:通過分析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衛(wèi)星(慧眼衛(wèi)星)的觀測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黑洞雙星中逃離黑洞強引力場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并且首次描繪了等離子體流逃離黑洞引力場的速度演化,,對于理解黑洞物理和相對論效應意義重大。該成果獲評“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成果之一,、入選科技部“十三五科技成就展”,。
6.郭恒瀟,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201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博士學位,。2015年-2022年先后在中國科技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海灣分校,、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進行學術訪問和開展博士后研究,。2022年入職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活動星系核光變,、中等質量黑洞,、反響映射,、超大質量黑洞雙星、變臉活動星系核以及潮汐瓦解事件,。
7.王雯宇,,北京工業(yè)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理論物理學科責任教授,。先后主講大學物理、理論力學和量子力學的本科教學和高等量子力學,、量子場論超對稱理論等研究生課程,。從事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研究方向為超出標準模型新物理,,超對稱粒子,,暗物質唯象等。承擔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項目。迄今為止在國際理論物理??习l(fā)表論文近40余篇,。出版學術譯著一本。為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學者,。參與組織2013年全國電動力學課程研討會,2015年pQCD 學術會,,2016年中國物理學會秋季會議,,2019年北京工業(yè)大學紐結場論會議。
8.王永強,,蘭州大學物理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教授,。2002年和2005年先后獲蘭州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5年至2006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2009年獲浙江大學博士學位。2009-至今蘭州大學工作,。主要從事廣義相對論理論和數(shù)值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興趣為利用數(shù)值方法研究愛因斯坦方程的各類解及其全息對偶的應用。目前一共發(fā)表SCI學術論文50篇,,被引用1000余次,。
9.李瑾,重慶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理論物理尤其是宇宙學、廣義相對論與引力波的理論研究,,以及引力波信號處理,。曾在美國LIGO科學團隊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在此期間申請人圍繞黑洞ringdown模板波形進行了一系列的匹配濾波,,并利用機器學習進行針對引力波信號和探測器噪聲的處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以及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引力波專項子課題,。
10.孫雪健,,女,河南周口人,,1991年生,,周口師范學院副教授。2020年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18.11 -2019.11赴維也納技術大學進行博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領域為量子光學,,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多篇SCI論文,。
11.徐會娟,女,,河南安陽人,,河南工程學院副教授。2021年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其間赴新加坡國立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博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究方向為分子馬達的工作機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多篇SCI論文,。
12.劉文曉,女,,河南平頂山人,,1992年生,現(xiàn)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副教授,。2020年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2019.03-2019.09赴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進行博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現(xiàn)為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在職博士后,。研究領域為微納系統(tǒng)中的量子光學效應,。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多篇SCI論文,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
13.寇謖鵬,,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獲得南京大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做博士后。2001年入職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系,。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在“杰出青年學者數(shù)學物理研修項目”資助下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凝聚態(tài)理論研究組研修。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被評為北京市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2010年獲得第十三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2021年獲得第十七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苤q鵬教授主要從事拓撲量子態(tài)、超導理論,、冷原子系統(tǒng)等凝聚態(tài)物理方面研究,,發(fā)表SCI學術論文100余篇。



高原科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院辦公室
2022年12月5日